云南的端午节习俗:七彩风情,共庆端午
在炎炎夏日的微风中,云南各地的端午节悄然而至。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不同民族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庆祝着这一传统佳节,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端午画卷。
一、德宏梁河的阿昌族村寨里 天刚蒙蒙亮,男人们便腰间别着“镰刀”,早早上山采药去了。他们认为端午这天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疗效,能为家人带来健康与平安。而妇女们则在家中忙碌地准备全家当天要喝的“中药”,用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倒入米酒炖煮,出锅前还会加入红糖及自制的药酒,这不仅预防伤风咳嗽与疟疾的保健良方,更是对家人满满的关爱。接着,便是制作各式粽子的时间了。小三角粽、枕头粽、圆粽、裹脚粽、草灰粽等等,形状各异,多以草果为香料,新鲜猪肉或上好腊肉做馅料。还有专门挂在家堂上祭祀先祖的素粽,据说家人若是腹泻,将其烧焦服下便能痊愈,这承载着对先祖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二、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人家 清晨,纳西族的人们不忙着吃粽子、划龙舟,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他们会准备一种放有糖枣的糯米饭,再配上雄黄酒。在门口插上三根菖蒲、白蒿和两根大麦穗,寓意着驱邪避灾、五谷丰登。年长的长辈们会细心地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缠上五色的棉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这被称为“续命线”。孩子们会戴着这象征着祝福的棉线一个月,一直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的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祈求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三、保山施甸县布朗族村寨 这里正进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洗牛脚”。由村寨里举足轻重的领头人和村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和黄泡树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走遍各家小巷。每到一家,就在门庭前插上一面红纸做的旗幡,然后用扫把扫一下门庭,寓意着为这家洗去牛脚迹,带来好运与福气。被祝福的户主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洁净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已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各家带上自制的粽子一起前往共食,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其乐融融。
四、大理白族村寨 在白语里,端午也叫“五望五”。这一天,白族人家除了包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等习俗与汉族相似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活动。清晨,公鸡打鸣唤醒金花们后,她们约上三五成群的好友,来到田间采摘茼蒿、艾草、益母草、柴胡、马蹄香等寻常中草药材,晒干储备起来,因为白族人家认为端午这天随意采摘的杂草都是治病的良药。同时,妇女们会给未成年孩童用炭火烧上一些晒干的蚕豆当作零食来嚼吃,称为“嚼鬼头”,以此吓唬孤魂野鬼,使孩童免受侵害。此外,白族人家还会在院子四周墙角、门边撒上石灰或灶灰来消毒驱虫,保护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五、红河元阳县乌河湾河坝的傣族寨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们欢度一年一度“粽包节”的日子。未婚的小伙子们手拿粽包,穿着节日盛装,朝气蓬勃地聚集在老丙大龙潭大芒果树下的草场。这里的粽包别具风味,是用粽叶、竹叶或苞茅草叶把掺拌着花生、腊肉的米包裹成三角形、圆柱形、雀鸟形等形状,再用水煮熟食用,粽包味美清香,令人垂涎欲滴。相传这是为了纪念一对追求幸福的男女青年而兴起的节日,如今已成为傣族青年男女选择理想情人、结为恩爱夫妻的美好契机。
六、普米族的“东方情人节” 云南西部怒江州兰坪县普米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过这个颇具特色的节日。这一天,丽江、大理和怒江的各族群众汇聚在兰坪县罗古箐的高原草场上。这里被称为“情人坝”,因有两棵紧紧相依、枝串枝、根连根、高近30米的云杉树而得名。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到这里。他们席地野餐,嬉笑打闹,谈情说爱,互诉衷肠。草地上还举行情歌比赛、传统民歌对唱、赛马以及盛大篝火晚会等活动,到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与青春活力。
七、苗族的花山节 昭通市苗族的花山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时间也有差异。白苗的花山节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办。花苗的花山节则是在端午节当天。节日前夕,花山主办人会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竖起一根木杆作为花杆,离杆顶一米左右挂有各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奖品。花山节男女老幼均可参加,主办人还会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节日里,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并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则通过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传承着苗族古老的爱情文化与传统习俗。 八、彝族的都阳节 彝族把端午节称为“都阳节”。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久人们的病就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并效仿他们开始过端午节。因为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午节叫“都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传承着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蕴。
九、藏族的赛马会 藏族的端午节又称“采花节”,而在迪庆香格里拉一带则被称为端阳赛马会。这是藏民们在初夏里的盛大集会。当天人们相约来到海拔3288米的香格里拉五凤山草场上在山脚坝边支起帐篷准备好丰盛食物宴请亲朋好友然后齐聚宽敞草坪观看各地骑手的精彩表演有马术比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个人项目赛(射箭、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马上用品)展评等内容丰富多样让游客尽情品味民族传统赛马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各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着这个节日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云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愿这些美好的习俗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
推荐阅读》
一、德宏梁河的阿昌族村寨里 天刚蒙蒙亮,男人们便腰间别着“镰刀”,早早上山采药去了。他们认为端午这天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疗效,能为家人带来健康与平安。而妇女们则在家中忙碌地准备全家当天要喝的“中药”,用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倒入米酒炖煮,出锅前还会加入红糖及自制的药酒,这不仅预防伤风咳嗽与疟疾的保健良方,更是对家人满满的关爱。接着,便是制作各式粽子的时间了。小三角粽、枕头粽、圆粽、裹脚粽、草灰粽等等,形状各异,多以草果为香料,新鲜猪肉或上好腊肉做馅料。还有专门挂在家堂上祭祀先祖的素粽,据说家人若是腹泻,将其烧焦服下便能痊愈,这承载着对先祖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二、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人家 清晨,纳西族的人们不忙着吃粽子、划龙舟,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他们会准备一种放有糖枣的糯米饭,再配上雄黄酒。在门口插上三根菖蒲、白蒿和两根大麦穗,寓意着驱邪避灾、五谷丰登。年长的长辈们会细心地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缠上五色的棉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这被称为“续命线”。孩子们会戴着这象征着祝福的棉线一个月,一直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的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祈求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三、保山施甸县布朗族村寨 这里正进行一场特殊的仪式——“洗牛脚”。由村寨里举足轻重的领头人和村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和黄泡树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走遍各家小巷。每到一家,就在门庭前插上一面红纸做的旗幡,然后用扫把扫一下门庭,寓意着为这家洗去牛脚迹,带来好运与福气。被祝福的户主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洁净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已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各家带上自制的粽子一起前往共食,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其乐融融。
四、大理白族村寨 在白语里,端午也叫“五望五”。这一天,白族人家除了包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等习俗与汉族相似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活动。清晨,公鸡打鸣唤醒金花们后,她们约上三五成群的好友,来到田间采摘茼蒿、艾草、益母草、柴胡、马蹄香等寻常中草药材,晒干储备起来,因为白族人家认为端午这天随意采摘的杂草都是治病的良药。同时,妇女们会给未成年孩童用炭火烧上一些晒干的蚕豆当作零食来嚼吃,称为“嚼鬼头”,以此吓唬孤魂野鬼,使孩童免受侵害。此外,白族人家还会在院子四周墙角、门边撒上石灰或灶灰来消毒驱虫,保护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五、红河元阳县乌河湾河坝的傣族寨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们欢度一年一度“粽包节”的日子。未婚的小伙子们手拿粽包,穿着节日盛装,朝气蓬勃地聚集在老丙大龙潭大芒果树下的草场。这里的粽包别具风味,是用粽叶、竹叶或苞茅草叶把掺拌着花生、腊肉的米包裹成三角形、圆柱形、雀鸟形等形状,再用水煮熟食用,粽包味美清香,令人垂涎欲滴。相传这是为了纪念一对追求幸福的男女青年而兴起的节日,如今已成为傣族青年男女选择理想情人、结为恩爱夫妻的美好契机。
六、普米族的“东方情人节” 云南西部怒江州兰坪县普米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过这个颇具特色的节日。这一天,丽江、大理和怒江的各族群众汇聚在兰坪县罗古箐的高原草场上。这里被称为“情人坝”,因有两棵紧紧相依、枝串枝、根连根、高近30米的云杉树而得名。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到这里。他们席地野餐,嬉笑打闹,谈情说爱,互诉衷肠。草地上还举行情歌比赛、传统民歌对唱、赛马以及盛大篝火晚会等活动,到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与青春活力。
七、苗族的花山节 昭通市苗族的花山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时间也有差异。白苗的花山节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办。花苗的花山节则是在端午节当天。节日前夕,花山主办人会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竖起一根木杆作为花杆,离杆顶一米左右挂有各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奖品。花山节男女老幼均可参加,主办人还会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节日里,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并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则通过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传承着苗族古老的爱情文化与传统习俗。 八、彝族的都阳节 彝族把端午节称为“都阳节”。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久人们的病就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并效仿他们开始过端午节。因为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午节叫“都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传承着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蕴。
九、藏族的赛马会 藏族的端午节又称“采花节”,而在迪庆香格里拉一带则被称为端阳赛马会。这是藏民们在初夏里的盛大集会。当天人们相约来到海拔3288米的香格里拉五凤山草场上在山脚坝边支起帐篷准备好丰盛食物宴请亲朋好友然后齐聚宽敞草坪观看各地骑手的精彩表演有马术比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个人项目赛(射箭、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马上用品)展评等内容丰富多样让游客尽情品味民族传统赛马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各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着这个节日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云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愿这些美好的习俗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